close

在高雄生活這麼長的日子裡,
這一世,除了搭機,長這麼大,
大概是我頭一遭來到小港吧!
我的港都南境的初體驗直奔社教館

是滴!來聽演講滴!年初就接收到這個講座訊息,

看到主題有點興趣也有點好奇,
心想:哇!好直白的社會人剖析話題!
踏入會場─演藝廳,眼睛為之ㄧ亮
好多志工人員、好新穎寬敞的資源呀!


聽了社教館副館長談起促成此次演講的緣起,
原來是在某一次的演講後,台下觀眾寫信給館長,
除了感謝社教館為市民朋友安排那麼多學習的機會,
卻也希望邀請演講的內容能夠再多元化些,
更因此大力推薦館長能夠兩位演講者前來,
其中一位,就是此次的主角

知名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老師。

在這個功利主義下的社會,
在很多學習、進修的場合裡,很容易觀察到:
舉凡,如果不是教你如何賺到人生擁有多少錢、
如果不是教你怎麼讓孩子成為第一名的資優生...等,
似乎很難吸引許多「學習志願人」擠爆會場。
這也難怪看到爆滿的現場時,
蘇絢慧
老師無不先肯定台下的每一份子。

正式進入講題了,
從一個小女孩的成長故事談起,
大概不只是我吧!?驚訝的屏氣凝神聽著...
這個受傷的孩子,正是蘇絢慧老師的親身經歷,
勇敢的她與我們分享自身的經驗、感受,
過程中歷經發現自己、療育自己的點點滴滴;
還有成為諮商師後,接觸到每個家庭、生活現實,
所看到很多人都共同擁有、面臨問題與爭端及原因,
讓台下的每個年齡層的朋友,都自然的產生共鳴。

會後,因為是心理諮商師的這層關係,
沒有Q&A的時間,卻有更多的分享回饋,
也意外發現台下有很多心理系的學生來與會。
即便老師不主動開放觀眾提出個人疑問,
但演講會後的新書簽名活動裡,卻暖心的發現:
雖然有大排長龍的人群等著簽書,但是台上的互動,
瞧見老師耐心回答每個人的小疑問、及溫暖的擁抱,
有別於舊往的簽名,她細心地詢問每個人的名字,
並在書上,寫下給讀者更具體的鼓勵與話語。

1896933_714714155216614_845750149_n  

在當天我買了這本書,也在近期內讀了1/2,
除了當天的演講內容,從這本書的受益更多。
如同在簽書時,我在老師耳畔提到的感謝:

「聽過洪仲清老師和您的分享,那份共同點是:
 你們讓我更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

陶醉在「其實我們都受傷了」一書中,
幾篇關係的陳述裡,在留白的一旁寫下自己內心的包袱,
怕!怕!怕!怕什麼?擔心什麼?誠實地靠近內心深處時,
度用文字敘述自己、承認自己時,那樣的洗滌,
彷彿凝視著每盞特殊的燈,有眼淚、有解脫、也有接受與放下...

除了自己以外,也幫助自己理解他人,
在每個人背景中或許曾經重複缺乏了~
很多對話、澄清或引導的某些機會後,
才會形成了某一種行為模式或慣性選擇。

過去,在每種關係裡,我們總認為:
「為什麼他不做?我卻要做?為什麼不是他改?」
我們每次企圖想要改變別人,
卻忘了充其量只能當那個『協助』改變的角色,
才反覆的感受一次次失敗的挫折模式輪迴發生。

也許解決的方法仍未知時,
但,無論如何,透過閱讀,
這些接受承認與理解卻更甚珍貴。

不止這天,連續幾場講座裡透過很多例子,
讓我突然明白我們的文化如何不合理的穿透我們,
而我們卻又如此地視為理所當然,那是一種可怕。
我們從小到大的文化模式傳遞給了我們什麼?
總是將人、事情放在「充滿問題」的位置去看待,
有時刻意地拉高自己,用評價與訂正的心態面對,
有時更企圖說服自己,用同病相憐的方式合理化,
透過「複製經驗」重蹈覆轍地不平等對待他人與自己。

也許透過很多方法與對話,
我們接納真誠的自己、獨特的自己,
愛自己的傷口,照料它,使它復原;
愛自己的怯弱,鼓勵它,使它有力量;
愛自己的過去,接納它,承認它的獨特與成長。
每一個關係的每一個連結,其實本來就沒有預設腳本的,
我們不用自己先想像失敗或好或不好、或對或不對,
或者又再度重演那些我可能不希望經歷的,
只要想:怎麼讓兩人的關係,演化得更協調、尊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療癒
    全站熱搜

    高雄恰北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