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覺很久沒踏進城市講堂了,
到了可以入場的提前四十分鐘,
中興堂外已排滿了長長的人潮,
是講師名聲、演講主題挾帶著高人氣嗎?
找一條回家的路」─ 賴佩霞

檯前擺了兩張椅子和中間的一張桌子,
電視台的談話性節目現場開播呈現嗎?
期待這將會是一場很有趣的對話式演講。
由熟悉的主持人岑石老師擔任開場、迎接。

1655944_720287604659269_1645675877_n  
       賴佩霞老師ㄧ出場,以高雄人的文化素養高了很多表達見到大家的第一個直覺,而她也認為今天的主角應該是台下的每一位,她想聽聽大家的心聲,而她只是藉由每個人遇到的問題,分享一些個人小小的經驗。整場演講,就以如此不同以往的方式展開了......

      前面的主要提問者,由主持人開始,包括『你對高雄的印象?』『與父母相處過程的爭執如何化解?』、『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怎麼辦?』等等問題,雖然只是幾個問題,卻從這些問題中延伸了好多與主持人、現場觀眾的互動、對話、討論、與解答,使我在這場心靈講座中,學習吸收了非常多,也從中發現,原來『我也和妳走在同一條路上』,而且,我的心靈導師們教我非常非常的多,只是需要更多實踐的力量PUSH自己。

      很用心的做了很多對自己受用的筆記,透過這個平台,重新透過文字整理、歸納自己所吸收與發己省思的,如果你願意繼續閱讀,也非常希望分享給眼前的你。

      高雄的街道雖然很大條,比起長期居住、融入在台北的步調,賴佩霞老師更覺得南部的街道上反映出了不同的顏色、活力與暖度,其中最影響空間比例與呈現的就是那份暖度,讓我不禁想起,一個城市的暖度原來是如此,那麼一個團體呢?一間企業呢?小至一個獨立的個體呢?那份暖度既是最珍貴又難建立的,應該如何發掘並堅持呢?佩霞老師從暖度延展探討,發現每個人們身上都有許多獨特的經驗,但是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特定被定義了,一般的人自然地會帶著個人強烈的對錯去批判他人,而人們也被那份被定型的是非觀念侷限住,怕被批評、被恥笑,不願意被發現、被窺視社會文化中認為不好的那一面,盡力地偽裝自己,到最後可能也看不見自己負面的部份了。

      因上述因素,很難有個體被看見全貌,但是那些被認為不好的、負面的情感與意識就消失了嗎?這又回到我所閱讀的「其實我們都受傷了」那本書所談及的問題,(可連結文章你幫助我,而我才是主治者的文字記錄)。我們所處的許多的教育層面、文化洗禮真實地將我們洗腦的非常嚴重(或者說恐怖),卻很少有人懷疑或思考某些''本來就是這樣''的很多定義,是否合理或者提出假設,乃至於深深影響我們做很多事情,需要懷著羞愧感、罪惡感去承受與解決,而在陳述一件事情時,也很容易帶著被自己內心評價過後的事件描述,而不是陳述一件事情的真實狀態,但這樣卻對事件一點也不公平,況且一個個體沒有學習touch自己的黑暗面,又如何能看見、包容、接納他人的黑暗面呢?

      因為諮商的訓練過程,早已讓老師學會對所有事情不抱持評斷,她更以心理諮商的角色與大家分享,在諮商過程中,面對接觸對象的傾訴內容,不只單看問題,但是看它的光亮度,看它深沉裡的愛、的美、與力量,因為很多答案就在那份深沉的珍貴裡。這個幫助別人的模式,與我的導師跟我分享完全不謀而合,在教學生涯中,他總是提醒我去看孩子的「亮點」,或者想辦法幫助孩子找到亮點,然後將它擦得更亮,一個人就會有信心、有了希望,透過這個亮點人有可能扭轉自己的一生。其實不論是孩子或成人應該也受用吧!有時候,當我們被氣得烏煙瘴氣時,不仿試試也堅持地換個方式做做看。

      
      在談如何以行動改變自己上,老師聊到:人人都可以位自己設定一個「自己想要的自己」為目標,例如:我希望自己是慈悲的、是愛自己的...,那麼那些與目標逆向的我就會選擇試著放下、不做,因為那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當然,這個目標在履行上還是有幾點作法:首先,必須先放下怨懟,學習與父母和好,如何將自己回到原來的位序,以感恩的心態,與撫養、教養我們的原生父母和解,是賴佩霞老師在每個演講的場合所提及的重點,也是新書 ─「回家」的主軸。其次是觀照自己的念頭→停止自己所不想要的念頭,因為念頭的下意識就是語言,而語言卻又造就了我們的命運,老師舉了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很容易有的念頭「我今天很衰」,而她相信,老天爺會與我們的念頭相應心,因為語言的內容正是強烈祝福與祈求的事。這點與佛學所講的每個「起心動念」&「意樂」相契合,都是用來覺察自己的意識,漸漸地才能夠透由覺知,進而改變命運。

      每一分鐘,我們都有選擇,只是人往往都選擇複製過去的經驗,因為那樣比較簡單、比較不用思考、比較輕鬆,但那樣並不會讓我們蛻變,很多問題不是角色,而是模式、是習慣的能量,當我們自己的靈魂看見自己的良善時,除了那是最放鬆的姿態外,也會是自己最期待的自己。

      無論提到成年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或者親子教養,賴佩霞老師反問大家一件事:「如果你爸爸媽媽很憂傷,你敢快樂嗎?」當你快樂彷如像是對家庭忠誠度的背叛,下一代怎麼敢做?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你希望孩子將來怎麼對待你,那麼你就那樣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你就是孩子的榜樣。台灣教育體制下,很容易出現:父母一邊大罵著孩子、打著孩子,一邊告訴孩子:「我這樣因為我很愛你!」也許,長大後的那個成年人對待也是大聲的罵,因為這是父母教的,罵越大聲,代表我越愛你!?很多的自我情緒管理不佳,卻將發洩合理化為「愛」,當我們想要愛,就用理想的愛的方式;當我們想要祥和的生活,就活出那個祥和,愛與祥和、或者慈悲、幸福等,不是用爭吵吵出來的。


      1654021_720287577992605_1260119346_n  

     
因為主持人問到有關賴佩霞老師與先生之間的相處之道,聊著聊著,她的先生就被請上台了!在分享兩人關係裡的故事裡,除了舉例賴佩霞老師與先生他們平時的互動方式、談話內容、包括爭吵時如果加點幽默感就容易化解...點點滴滴外,更重要的是在傳遞:在關係裡,不是看自己要給對方什麼,而是看對方此時此刻需要的是什麼?她自己也常反思:溝通時,用什麼語言是較無指責性的?!因為當一個人的表達出現摧毀性的意識(例如:都是你、要不是因為你、怎麼每次都是你、你看你又來了...)時,很容易在兩人之間築起一到鞏固的高牆,互相感染,一旦如此,在憤怒中的溝通話語肯定無效又彼此受傷,那又何必呢?

      從一開始到結束,整個演講的現場與過程相當的有趣,無論是透過開玩笑、''很輪轉''的台語比喻、情感的戲劇表達...等,都讓現場的朋友很輕鬆、敞開心的聆聽(至少我是這麼覺得),也對生命的自我探索更有power!謝謝老師,謝謝自己。
       

      

arrow
arrow

    高雄恰北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