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城市講堂 ‧ 快意閱讀15件事】耿一偉

1471796_679006258787404_1287782630_n  

匆忙告假的心,第一次來到高雄市民生圖書館,
來了好多的公務人員,急著詢問蓋章累積時數,
在我們這樣國家內發生如此自然的現象,不再多做解讀,
內心熱切的期盼著要從這三個小時中獲得些養分才行。

既然是談有關閱讀的事,
高雄市圖書館特別放了未來市圖總館影片作為開場白,
幾分鐘的欣賞裡,開啟了主講人和台下的我滿腹的好奇心與期待,
未來市圖總館的藍圖述說著我們身處在一個具備現代感的書香城市有多麼幸福,
就連耿一偉老師也考慮未來想搬到總館旁定居。
(愛好閱讀的他現居住在中央圖書館旁也是因為「圖書館」的緣故)

在世界各國,每個城市的公共建築在興建上,都有想表達的精神,
現在高雄市亞洲新灣區有展覽館、中鋼總部、未來還有圖書總館,
撇開環保開發、經濟建設等問題不談,不仿大家可穿透建築看見其精神。
那我自己呢?自己在做一個作品,乃至於寫一篇文章,或有形的物品上,
我有沒有試圖在上面反映出自己想表達的涵義,甚至帶給別人的意涵為何?
而我在閱讀每一個作品、詞句、書本時,是否有深入對應到作者想傳遞的?
與人事物互動時,每一刻內在聲音的撞擊 顯得無以倫比的有意義......

準備真正進入主題了。何來快意閱讀15件事?

《看書是幸福的人》

        比起其他運動,或從事其他活動,閱讀是傷害最小的事,也是投資最少,但回報卻最多的事。和許多消費比起來,仔細想想:花在書上的錢的確最廉價,但是,從書上獲得的可能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就有可能影響我們一生,甚至改變我們。那種獲得的回饋,相較之下卻是最多、最悠久的,甚至有時候,我們不用願花一毛錢買書,因此採用去借書、沉浸書店的方式閱讀,但收穫依然無窮。當我們聽別人的演講、讀別人的書,都是在獲取作者人生的寶貴經驗,每一本書就像讀者的老師,我們總是在吸收別人的智慧。

         而我發現,當我選定一種層次的書籍,從似懂非懂的時機點開始閱讀,即使不見得完全看得懂,但是日積月累下來,這些文字會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在幾年過後,當我們再重複閱讀時,會驚訝的發現:這些不就是我正在進行的嗎?不就是我的深層意識?不就是我的信念嗎?

         耿老師也提到,在孩子未接觸到紙本世界帶給他的快樂前,不應該給孩子電子世界所帶來的快樂,等到本末倒置時,孩子再也不碰觸這些紙本,儘管教孩子閱讀,他也會直接認為有電子閱讀。

         這就讓我想起:閱讀應該是快樂的,但是怎麼給孩子、給學生帶來閱讀的快樂?那種快樂應該怎麼去利用他的好奇心培養?什麼方式可以引導他們享受閱讀?沉浸閱讀?即便是不喜歡踏入,但領略後快樂的感受怎麼形成?那麼我在帶領時,每一個氛圍的控制就非常重要。

         其次是閱讀能夠帶領讀者進入、見到另一個世界,閱讀的樂趣起先是因為「未知」,我們期待每次的閱讀,童年時想像童話故事書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歡樂的世界,即使長大了,都想要回到像孩子般的快樂,那種快樂又因我們想見到另一個未知,就是那個未知勾起我們的好奇心與興趣。

《閱讀的侷限》

         閱讀的侷限裡,談的是用什麼方式在閱讀?還有閱讀的視野涵蓋的範圍。在範圍裡,談的是閱讀的種類要多元,耿老師提到大多數正常的書籍都可以閱讀,但是別只是把自己框在某一種種類上,例如:只看漫畫書、只看宗教書、...等,每一次,讀者會在閱讀裡得到虛擬的空間,在將來某個時機點產生模擬,甚至發酵,就如同一句話對一個人的影響力般,當我們將視野拓寬,就得到更多某個層次的品味提升。

         而在閱讀的方式上,有些人喜歡躺著、趴著、靠在沙發上、站在書店裡看書,這些選擇的方式可依自己適合的方式進行,身體的狀態可以與內心是無拘無束徜徉在書海中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感官與紙本書產生了什麼深刻的記憶?仔細回顧一下時代的改變,社會產生的各種現象,可以發現:過去的人,特別是鄉下的人,因為長期的吸收大自然的土氣(赤著腳走路),而大自然呈現的是一種穩定的規律性,隨著與大自然有親密的接觸關係,因此人的個性在心態上較趨向穩定,很少有憂鬱、躁鬱...等現象,即使發呆、等待的時間裡,人們較不會亂想,生活沒有壓迫。

         但是,現在的人,特別是大城市裡的人,趨勢的變動常帶給人不安與痛苦,那變動表面上好像是潮流、是時尚,但是身陷其中的人,卻不斷的被迫承受,進而會一直追求、一直比較、一直想著要和別人一樣擁有什麼,甚至,怕自己不夠有什麼和他人競爭;久而久之,現在人很少有人可以安靜下來,城市裡的每一個主角不敢完全安靜,儘管是自己獨處的時候,很可能在電腦前透過臉書、玩game等方式與他人產生互動,自認為這樣就不孤寂,還跟外界有接觸。

         這樣的景象,可以從日本社會中察覺出,日本城市裡有一部分的人喜歡看電視劇(日劇),這群人是日本的家庭主婦;一部分的人喜歡看偵探小說,這類的人屬於生活在城市裡競爭的人,他們喜歡的某部份原因,是因為這些偵探小說反映了他們所居住的生活,揣摩了每個城市中的人心。搭電車時,在書中經歷了一場驚險的冒險,到了下車,很慶幸自己還活著,那種心境的曲折驚奇令城市中的很多讀者享受其中。然而在充滿變動的水泥叢林裡,你永遠不知道隔壁不認識的鄰居會不會是一個連續殺人犯?!

         身為現代人之一的自己,想起:論語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我們常見、或者參與許多聚會,粉絲同樂會、成長過程的同學會、甚至因共同興趣而結合的社群等,而在這些互動的過程中,自我檢視內在,心靈是否真正的不亦悅乎?那種快樂,不是建築在別人身上的,而是發自自我內心的,不關乎他人的。在團體中生存的每一份子,甚至這個社會帶領我們的主觀意識,彷彿就是應該去追求讓別人會得到讚賞的、肯定的,儘管內心身不由己,但是只要別人讚揚自己、羨慕自己,自己就有莫名的愉悅,真正本質的快樂,是否已經消失殆盡?值得省思,也有賴自己找回。

        紙本閱讀裡,我們的身體感官與紙張帶來的關係在我們的思維裡產生了一種很重要的記憶,然而是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很多負面新聞、八卦媒體、他人的打卡動態...等,將真正不必要的東西塞在腦子裡過多,一旦如此,那股很強的自我知識系統就很容易被生活中的那些虛假性給淹沒,而紙本閱讀就是成為知識系統裡很深刻、重要的元素。

《閱讀是為了更融入生活》

         每本書就是我們的每一位老師,當我們從閱讀中獲得許多能量,足夠在朝生活中向前邁進,在生活上遇到困難在回到閱讀裡,也許還可以找到答案,從這個地方我們去反思一下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在我們的教育系統哩,培養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然而這個方式卻只適用於學校,不適用在脫離學校後的真正社會與處世上,甚至我們不太能允許、接受孩子失敗,殊不知失敗反而為自身打開了很多不一樣的路。

         耿老師也從談「讀一本書的註解」,到一本書的書寫方式早就預設了閱讀的方式裡,再度強調:當身體能量、身體動作參與閱讀有多少,記憶就有多少,甚至鼓勵讀者書本有很多留白的地方,就是為了讓讀者做筆記,不做筆記等於白讀。儘管當我們在現代很常善用網路資訊、搜尋引擎等為所需帶來方便與快速,但是網路的橫行無阻終歸是假象,唯有紙本世界的閱讀量越多,才越能夠理性的懂得分辨、找關鍵。甚至後來也提到了寫書評的格式與方法,不吝嗇地與大家分享。

        原本我為三個小時的時光會很難熬,但是既然是自己選擇的事、是閱讀的事,那這份一頭栽進的美好就足夠讓自己堅持,加上說話快速的節奏、經常跳脫某一情境進入另一情境的思考模式,跨足社會現象、文化層次、教養理念、空間哲學、藝術人文等,這樣的風格令相應的我不得不拿起筆記想要留下更多,真實地從演講者的身上獲取了他寶貴人生經驗與智慧,很謝謝演講者,也謝謝願意敞開心胸參與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高雄恰北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